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个税资讯>>个税递延型养老险到底怎么算 上海税务官方微信告诉你

个税递延型养老险到底怎么算 上海税务官方微信告诉你

来源:上海青年报

最高可省3.15万元税务

所谓个税递延型养老险,即5月1日以后,上海市民通过专用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险,可以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,计入该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税,等到领取商业养老金时再征收个税。扣税标准为,对个人达到规定条件时领取的商业养老金收入,其中25%部分予以免税,其余75%部分按照10%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,税款计入“其他所得”项目。


上海税务在官方微信上以月收入分别为10000元、30000元的28岁的小明为例,为大家算了一下,购买税延险可节省税金的情况。以小明月收入10000元为例,假设包括“五险一金”在内的税前扣除项目共计约2100元。购买前,小明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-2100-3500=4400元。适用工资、薪金所得税率表:4400×10%-速算扣除数105=335元,即小明每月需缴纳个人所得税335元。

假设小明每个月按享受个税税前扣除最大化的角度购买600元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。购买后,等到小明2050年退休时开始领取商业养老金,假设每月领取600元,按领取时“25%部分予以免税,其余75%部分按照10%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”原则,退休后小明每月因商业养老金需缴个税:600×75%×10%=45元。

2018年少交个税,递延到2050年领取商业养老金时缴纳个税。从金额来看,每月节省税金15元,一年实际可节省180元,按照“领取期限原则上为终身或不少于15年”,小明15年可节省税金2700元。

上海税务通过计算,高收入人群则可以省税更多。另以小明月入30000元为例,假设包括“五险一金”在内的税前扣除项目共计约6500元,通过计算,可知每月小明需缴纳个人所得税3995元。小明按享受个税税前扣除最大化的角度购买1000元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。

购买后,小明每月应纳个税3745元,小明每月可少缴纳个税250元。等到小明2050年退休时开始领取商业养老金,假设每月领取1000元,退休后小明每月因商业养老金需缴个税75元。每月实际节省税金175元,一年实际可节省2100元,15年可节省税金31500元。

即按照上海税务部门的计算,月入10000元和30000元的人群,购买税延险,在目前的税收情况下,大约可少交2700元-31500元。

本地险企

节税效果可高达9万元

作为税延养老险的经营者,险企显然认为不该低估税延政策。

太平洋保险日前发布的税延险宣传资料,介绍在上海月收入在16667元以上的个人,投保税延型养老险,每月可税前抵扣限额为1000元。而月收入在16667元以下的,可税前抵扣限额为月收入乘以6%。

该公司以35岁的上海市民王先生举例,月薪1.8万元,月交保费1千元,60岁退休后,选择15年的月领。交费时,王先生每月延税250元,至60岁退休时,累计金额为12.8万元(假设购买理财产品收益率水平为4%);到领取时,每月领取养老金3000元,递延税金在60岁时的现值为3.2万元,即累计节税效果9.6万元。

无独有偶,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在官方公众号上也有类似举例,张先生40岁,月入1.7万元,根据该公司计算,其如果购买税延养老金,同样领15年养老金,可以带来的节税效果高达9万元。

按照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描述,张先生每月交保费1000元,可延税250元。60岁退休时,共缴纳保费24万元,如果不计算时间价值,合计延迟交税60000元。假设张先生每月都将这250元用于购买市场上的理财产品,在理想情况下到张先生60周岁时可以累积金额为101451.12元。

张先生60岁后每月领取养老金1050.13元,养老金领取时需交税78.76元。以领满15年为例,在60岁的现值为10032.87元。两者扣减,在考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,税延养老金可以带来的节税效果高达91418.26元。

王先生、张先生延迟交税6万元-7.5万元,为何两家险企算出的节税效果都能超过9万元呢?

对此,太平洋保险相关人士介绍该公司是在60岁这个时间点计算,王先生60岁时,延税7.5万元可通过投资,增值到12.8万元,减去退休交税现值3.2万元,即得9.6万元。

慧择北美精算师廖晓平解读了中国人寿的案例,也提醒记者注意保险机构计入了投资收益和利率折算问题。他表示如果投资者不买个税递延养老险,每月要交250元的税;而购买税延险后,累计到张先生60岁为6万元,计入投资收益,可达101451.12元;虽然张先生后期15年将交税,78.76×12×15=14176.8元,但在60岁这个时点上,折现值仅为101451.12元。两数值相减,节税效果高达91418.26元。

来源:个税网 http://www.geshuiwang.cn/view/20180418/04180467266.html

个税资讯个税知识个人所得税